黃連、黃 、青葙。
牡丹 畏菟絲子。
防己 殷孽為使;惡細辛;畏萆 ;殺雄黃毒。
女苑 畏鹵鹹。
澤蘭 防己為使。
地榆 得發良;惡麥門冬。
海藻 反甘草。
<目錄>卷三\下經
<篇名>草藥,下部
內容:大黃 黃芩為使。
桔梗 節皮為使;畏白芨;反龍膽、龍眼。
甘遂 瓜蒂為使;惡遠志;反甘草。
葶藶 榆皮為使;得酒良;惡僵蠶、石龍芮。
芫花 決明為使;反甘草。
澤漆 小豆為使;惡薯蕷。
大戟 反甘草。
鉤吻 半夏為使;惡黃芩。
藜蘆 黃連為使;反細辛、芍藥、五參;惡大黃。
烏頭、烏喙 莽草為使,反半夏、栝蔞、貝母、白蘞、白芨;惡藜蘆。
天雄 遠志為使,惡腐婢。
附子 地坦為使;惡蜈蚣;畏防風、甘草、黃 、人參、烏韭、大豆。
貫眾 菌為使。
半夏 射干為使;惡皂莢;畏雄黃、生薑、乾薑、秦皮、龜甲;反烏頭。
蜀漆 栝樓為使;惡貫眾。
虎掌 蜀漆為使;畏莽草。
野狼牙 蕪荑為使;惡棗肌、地榆。
常山 畏玉劄。
白芨 紫石英為使;惡理石、李核仁、杏仁。
白蘞 代赭為使;反烏頭。
菌 得酒,良;畏雞子。
茹 甘草為使;惡麥門冬。
藎草 畏鼠婦。
夏枯草 土瓜為使。
野狼毒 大豆為使;惡麥句薑。
鬼臼 畏衣。
<目錄>卷三\下經
<篇名>木藥,上部
內容:茯苓,茯神 馬間為使;惡白蘞;畏牡蒙、地榆、雄黃、秦艽、龜甲。
杜仲 惡蛇蛻、元參。
柏實 牡蠣、桂心、瓜子為使;畏菊花、羊蹄、諸石、面曲。
幹漆 半夏為使;畏雞子。
蔓荊子 惡烏頭、石膏。
五加皮 遠志為使;畏蛇皮、元參。
孽木 惡幹漆。
辛夷 芎 為使;惡五石脂;畏菖蒲、蒲黃、黃連、石膏、黃環。
酸棗仁 惡防己。
槐子 景天為使。
牡荊實 防己為使;惡石膏。
<目錄>卷三\下經
<篇名>木藥,中部
內容:濃樸 乾薑為使;惡澤瀉、寒水石、硝石。
山茱萸 蓼實為使;惡桔梗、防風、防己。
吳茱萸 蓼實為使;惡丹參、硝石、白堊;畏紫石英。
秦皮 大戟為使;惡茱萸。
占斯 解野狼毒毒。
梔子 解躑躅毒。
秦椒 惡栝蔞、防葵;畏雌黃。
桑根白皮 續斷、桂心、麻子為使。
<目錄>卷三\下經
<篇名>木藥,下部
內容:黃環 鳶尾為使;惡茯苓、防己。
石南 五加皮為使。
巴豆 芫花為使;惡 草;畏大黃、黃連、藜蘆;殺斑蝥毒。
欒花 決明為使。
蜀椒 杏仁為使,畏款冬。
溲疏 漏蘆為使。
皂莢 柏實為使;惡麥門冬;畏空青、人參、苦參。
雷丸 荔實、濃樸為使;惡葛根。
<目錄>卷三\下經
<篇名>獸,上部
內容:龍骨 得人參、牛黃,良;畏石膏。
龍角 畏幹漆、蜀椒、理石。
牛黃 人參為使,惡龍骨、地黃、龍膽、蜚蠊;畏牛膝。
白膠 得火,良;畏大黃。
阿膠 得火,良;畏大黃。
<目錄>卷三\下經
<篇名>獸,中部
內容:犀角 松子為使;惡 菌、雷丸。
羚羊角 菟絲子為使。
鹿茸 麻勃為使。
鹿角 杜仲為使。
<目錄>卷三\下經
<篇名>獸,下部
內容:麋脂 畏大黃。
伏翼 莧實、雲實為使。
天鼠屎 惡白蘞、白薇。
<目錄>卷三\下經
<篇名>蟲、魚,上部
內容:蜜蠟 惡芫花、齊蛤。
蜂子 畏黃芩、芍藥、牡蠣。
牡蠣 貝母為使;得甘草、牛膝、遠志、蛇床,良;惡麻黃、吳茱萸、辛夷。
桑螵蛸 畏旋複花。
海蛤 蜀漆為使;畏狗膽、甘遂、芫花。
龜甲 惡沙參、蜚蠊。
<目錄>卷三\下經
<篇名>蟲、魚,中部
內容:皮 得酒良;畏桔梗、麥門冬。
蜥蜴 惡硫黃、斑蝥、蕪荑。
露蜂房 惡乾薑、丹參、黃芩、芍藥、牡蠣。
蟲 畏皂莢、菖蒲。
蠐螬 蜚蠊為使,惡附子。
龜甲 惡礬石。
蟹 殺莨菪毒、漆毒。
魚甲 蜀漆為使;畏狗膽、甘遂、芫花。
烏賊魚骨 惡白蘞、白芨。
<目錄>卷三\下經
<篇名>蟲、魚,下部
內容:蜣螂 畏羊角,石膏。
蛇蛻 畏磁石及酒。
斑蝥 馬刀為使;畏巴豆、丹參、空青;惡膚青。
地膽 惡甘草。
馬刀 得水良。
<目錄>卷三\下經
<篇名>果,上部
內容:大棗 殺烏頭,毒。
<目錄>卷三\下經
<篇名>菜,上部
內容:冬葵子 黃芩為使。
蔥實,解藜蘆毒。
<目錄>卷三\下經
<篇名>米,上部
內容:麻 、麻子 畏牡蠣、白薇;惡茯苓。
<目錄>卷三\下經
<篇名>米,中部
內容:大豆及黃卷 惡五參、龍膽;得前胡、烏喙、杏仁、牡蠣,良;殺烏頭毒。
大麥 蜜為使。
上二百三十一種,有相制使,其餘皆無(三十四種續添,案∶當雲三十
立冬之日,菊、卷柏先生;時為陽起石、桑螵蛸。凡十物使,主二百草,為之長。
立春之日,木蘭、射干先生。為柴胡、半夏使。主頭痛,四十五節。
立夏之日,蜚蠊先生。為人參、茯苓使。主腹中。七節,保神守中。
夏至之日,豕道、茱萸先生;為牡蠣、烏喙使。主四肢,三十二節。
立秋之日,白芷、防風先生。為細辛、蜀漆使。主胸背二十四節。
(原注∶上此五條,出《藥對》中,義旨淵深,非俗所究。雖莫可遵用,而是主統之本
,故亦載之。)
<篇名>邵序
內容:《記》曰∶醫不三世,不服其藥。鄭康成曰∶慎物齊也。孔沖遠引舊說雲∶三世者,一曰《黃帝針灸》,二曰《神農本草》,三曰《素女脈訣》。康成《周禮注》亦曰∶五藥,草、木、蟲、石、穀也。其治合之齊,則存乎神農子儀之術,是《禮記》注所謂慎物齊者,猶言治合之齊,指本草諸書而言也。沖遠既引舊說,複疑其非鄭義過矣。《漢書》引本草方術而《藝文志》缺載,賈公彥引《中經簿》,有《子儀本草經》一卷,不言出於神農。至隋《經籍志》,始載《神農本草經》三卷,與今分上、中、下三品者相合,當屬漢以來舊本。《隋志》又載雷公《本草集注》四卷,《蔡邕本草》七卷,今俱不傳。自《別錄》以後,累有損益升降,隨時條記,或傳合本文,不相別白。據陸元朗《經典釋文》所引,則經文與名醫所附益者,合併為一,其來舊矣。孫君伯淵偕其從子因《大觀本草》黑白字書,厘正《神農本經》三卷,又據《太平御覽》引《經》雲∶生山谷生川澤者,定為本文,其有預章、朱崖、常山、奉高,郡縣名者,定為後人羼入。釋《本草》者,以吳普本為最古,散見於諸書徵引者,綴集之以補《大觀》本所未備,疏通古義,系以考證,非澹雅之才,沉鬱之思,未易為此也。古者協陰陽之和,宣羸縮之節,凡夫含聲負氣,以及倒生旁達, 飛蠕動之倫,胥盡其性,遇物能名,以達于利用,生生之具,儒者宜致思焉。《淮南王書》曰∶地黃主屬骨,而甘草主生肉之藥也。又曰∶大戟去水,葶藶愈張,用之不節,乃反為病。《論衡》曰∶治風用風,治熱用熱,治邊用蜜丹;《潛夫論》曰∶治疾當真人參,反得支羅服;當得麥門冬,反蒸橫麥,已而不識真,合而服之,病以浸劇。斯皆神農之緒言,惟其贍涉者博,故引類比方,悉符藥論。後儒或忽為方技家言,漁獵所及,又是末師而非往古,甚至經典所載鳥獸草木,亦輾轉而昧其名,不已慎乎!《後漢書·華佗傳》∶吳普從佗學,依准佗療,多所全濟,佗以五禽之戲別傳。又載魏明帝使普為禽戲,普以其法語諸醫,疑其方術相傳,別有奇文異數。今觀普所釋本草,則神農、黃帝、岐伯、雷公、桐君、醫和、扁鵲,以及後代名醫之說,靡不賅載,則其多所全濟,由於稽考之勤,比驗之密,而非必別有其奇文異數。信乎!非讀三世書者,不可服其藥也。世俗所傳,黃帝、神農、扁鵲之書,多為後人竄易,餘願得夫閎覽博
物者為之是正也。因孫君伯仲校定《本草》,而發其端。至其書考證精審
\x余姚邵晉涵序\x
<篇名>張序
內容:儒者不必以醫名,而知醫之理,則莫過於儒者。春秋時,和與緩,神於醫者也。其通《周易》,辨皿蟲之義,醫也,而實儒也。世之言醫者,必首推神農。然使神農非與太乙遊,則其傳不正,非作赭鞭鉤 ,巡五嶽四瀆,則其識不廣;非以土地所生萬千類,驗其能治與曆試之,親嘗之,亦僅與商賈市販等耳,于醫乎何與?吾故曰∶神農,千古之大儒也。考《崇文總目》,載《食品》一卷,《五臟論》一卷,皆系之神農。其本久不傳,傳之者,《神農本草經》耳!而亦無專本。唐審元裒輯之,《書錄解題》謂之《大觀本草》,《讀書志》謂之《證類本草》。闕後繆雍有《疏》,盧之頤有《乘雅半偈》,皆以《本經》為之主。然或參以臆說,或益以衍斷,解愈紛,義愈晦,未有考核精審,卓然有所發明者。則證古難,證古而折衷於至是,為尤難。孫淵如觀察,偕其從子鳳卿,輯《神農本草經》三卷。于吳普《名醫》外,益以《說文》、《爾雅》、《廣雅》、《淮南子》、《抱朴子》諸書,不列古方,不論脈證,而古聖殷殷治世之意,燦然如列眉。孔子曰∶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。又曰∶致知在格物。則是書也,非徒醫家之書,而實儒家之書也,其遠勝於希雍之諸人也固宜。或以《本草》之名,始見《漢書·平帝紀》《樓護傳》,幾有疑於《本草經》者。然神農始嘗百草,始有醫藥,見於《三皇紀》矣;因三百六十五種注釋為七卷,見於陶隱居《錄》矣;增一百十四種,廣為二十卷,《唐本草》宗之;增一百三十三種,孟昶複加厘定,《蜀本草》又宗之。至郡縣,本屬後人所附益,《經》但雲生山谷、生川澤耳。《洪范》以康寧為福,《雅頌》稱壽考萬年,又何疑於久服輕身延年,為後世方士之說哉?大抵儒者之嗜學如醫然,淵源,其脈也;複審,其胗視也。辨邪正,定是非,則溫寒平熱之介也。觀察方聞綴學,以鴻儒名,海內求其著述者,如金膏水碧之珍。鳳卿好博聞,研丹吮墨,日以儒為事,則上溯之羲皇以前,數千年如一日,非嗜之專且久而能然耶?顧吾獨怪是編中,無所謂治書癖
\x嘉慶四年太歲在己未冬十月望日宣城張炯撰於瞻園之灌術莊\x
<目錄>
<篇名>孫序
內容:《神農本草經》三卷,所傳白字書,見《大觀本草》。
按∶《嘉 補注》序雲∶所謂《神農本經》者,以朱字;《名醫》因神農舊條而有增補者,
以墨字間于朱字。《開寶重定》序雲∶舊經三卷,世所流傳,《名醫別錄》,互為編纂。至梁
貞白先生陶弘景,乃以《別錄》參其《本經》,朱墨雜書,時謂明白。據此,則宋所傳黑白
字書,實陶弘景手書之本。自梁以前,神農、黃帝、岐伯、雷公、扁鵲,各有成書,魏吳普
見之,故其說藥性主治,各家殊異。後人纂為一書,然猶有旁注,或朱、墨字之別,《本經》
之文以是不亂。舊說,本草之名,僅見《漢書·平帝紀》及《樓護傳》。予按∶《藝文志》有
《神農黃帝食藥》七卷,今本偽為《食禁》,賈公彥《周禮》醫師疏引其文,正作《食藥》,
宋人不考。遂疑《本草》非《七略》中書。賈公彥引《中經簿》,又有《子儀本草經》一卷,
疑亦此也。梁《七錄》有《神農本草》三卷,其卷數不同者,古今分合之異。神農之世,書
契未作,說者以此疑《經》,如皇甫謐言,則知四卷成于黃帝。陶弘景雲,軒轅以前,文本
未傳,藥性所主,嘗以識識相因。至於桐、雷,乃著在於編簡,此書當與《素問》同類,其
言良是。且《藝文志》,農、兵、五行、雜占、經方、神仙諸家,俱有神農書。大抵述作有
本,其傳非妄。是以《博物志》雲∶太古書今見存,有《神農經》、《春秋傳注》。賈逵以《三
墳》為三皇之書,神農預其列。《史記》言∶秦始皇不去醫藥蔔筮之書,則此《經》幸與《周
易》並存。顏之推《家訓》乃雲∶《本草》神農所述,而有豫章、朱崖、趙國、常山、奉高、
真定、臨淄、馮翊等郡縣名,出諸藥物,皆由後人所羼,非本文。陶弘景亦雲∶所出郡縣,
乃後漢時制,疑仲景、雲化等所記。按∶薛綜注《張衡賦》引《本草經》∶太一禹餘糧,一
名石腦,生山谷。是古本無郡縣名。《太平御覽》引《經》上雲∶生山谷或川澤,下雲生某
山某郡。明生山谷,《本經》文也;其下郡縣,《名醫》所益。今《大觀本》俱作黑字。或合
其文,雲某山川穀,某郡川澤,恐傳寫之誤,古本不若此。仲景、元化後,有吳普、李當之,
皆修此經。當之書,世少行用。《魏志·華佗傳》,言普從佗學。隋《經籍志》稱《吳普本草》
,梁有六卷。《嘉 本草》雲∶普修《神農本草》成四百四十一種。唐《經籍志》尚存六卷。
今廣內不復存,惟諸書多見引據。其說藥性,寒溫五味最為詳悉,是普書宋時已佚,今其文
惟見掌禹錫所引《藝文類聚》《初學記》《後漢書注》《事類賦》諸書。《太平御覽》引據尤多,
足補《大觀》所缺,重是別錄前書,因采其文附於《本經》,亦略備矣。其普所稱,有神農
說者,即是《本經》,《大觀》或誤作黑字,亦據增其藥物,或數浮於三百六十五種,由後人
以意分合,難以定之。其藥名,有禹餘糧、王不留行、徐長卿、鬼督郵之屬不類太古時文。
按字書以禹為蟲,不必夏禹。其餘名號,或系後人所增,或聲音傳述,改古舊稱之致。又《經》
有雲∶宜酒漬者。或以酒非神農時物,然《本草衍義》已據《素問》首言“以妄為常,以酒
為漿”,謂酒自黃帝始。又按∶《文選注》引《博物志》,亦雲“杜康作酒”。王著《與杜康絕
交書》曰∶康,字仲寧,或雲黃帝時人,則俱不得疑《經》矣。孔子雲∶述而不作,信而好
古。又雲∶多誤於鳥獸草木之名。今儒家拘泥耳目,未能及遠,不睹醫經、本草之書;方家
循守俗書,不察古本藥性異同之說,又見明李時珍作《本草綱目》,其名已愚,僅取《大觀》
本,割裂舊文,妄加增駁,迷誤後學。予與家鳳卿集成是書,庶以輔冀完經,啟蒙方伎,略
以所知,加之考證。《本經》雲∶上藥,本上經;中藥,本中經;下藥,本下經,是古以玉
石草木等上、中、下品分卷。而序錄別為一卷。陶序朱書雲∶《本草經》卷上注雲∶序藥性
之源本,論病名之形論。卷中雲∶玉石、草木三品。卷下雲∶蟲、獸、果、菜、米,合三品,
此名醫所改,今依古為次。又《帝王世紀》及陶序稱四卷者,掌禹錫雲∶按舊本亦作四卷。
韓保升又雲∶《神農本草》上、中、下並序錄,合四卷。若此,則三、四之異,以有序錄。
則《抱樸子》《養生要略》,《太平御覽》所引《神農經》,或雲問於太乙子,或引太乙子云云,
皆《經》所無,或亦在序錄中,後人節去之耳。至其經文或以癢為“養”、“創”為“瘡”、“淡”
為“痰”、“注”為“蛀”、“沙”為“砂”、“兔”為“菟”之類,皆由傳寫之誤,據古訂正,
勿嫌驚俗
也。其辨析物類,引據諸書,本之《毛詩》、《爾雅》、《說文》、《方言》、《廣雅》諸子雜家,
則鳳卿增補之力俱多雲。
\x陽湖孫星衍撰\x
著本草者,代有明哲矣,而求道者必推本于神農,以為神聖之至誠盡性,其興物以全民,
義至精而用至大也。曆三代之世以迄秦漢,守其書而傳習之,蓋無敢違其教者。自陶貞白
雜入《名醫別錄》,朱墨分書,其書無傳本矣。至宋以降,朱墨互淆,其書無真本矣。紛紜
散亂,千有餘歲,好古者乃欲一一收拾以複其舊,亦難矣哉。故靈胎徐氏有《本草百種錄》,
修園陳氏有《本草經讀》,各於經旨有所發明。不愧述者,要止體厥功能,以便世用。而於
三品之全物,卒闕焉而無聞,久之乃得顧氏輯本,複于同郡石埭徐氏借得孫氏輯本二書,皆
以用,一無所發。蓋孫氏本非知醫者,此無足怪。乃於名物形狀,亦徒羅列富有,莫正是非
。如水萍則 並列。柳華則檉杞同稱。如此之類,未可殫舉。然而備錄前文。以待來哲之
論定勝九穀長,其可實谷而苗草耶。二種出入,嫌入於妄作矣。尤異者,孫顧二書,同出大
觀,而三品互殊,幾於十二。顧氏詆孫不考《本經》目錄,故三品種數,顯與名例相違。夫
《本經》目錄,載在《李氏綱目》第二卷,昭昭者也。孫氏之輯此書,不可謂不勤者矣,獨
於此忽焉而不一寓目耶?豈謂《本經》久無真本,安所得其目錄?李氏所述不足據耶。然而
名
例相違又何也。夫數典者經生之空談,而無與於醫之實用者也。天下無無用之物,而患無用
物之人。物無不樂效用於人,而人每至於負物。是書也,苟不求所以用之,即名物品數,盡
如神農之舊,而何所濟于世古聖垂教之深心,歷代賢士表章之盛意,其在是耶。用藥一用兵
也
抑獨何哉?學海慮古籍之湮也,亟為刊佈而敘其梗概如此,以見舍顧而從孫者,亦取徵引之
富贍耳。至於名象之是非,功用之變化,在善讀者之自得之矣。
\x時光緒辛卯秋仲建德周學海 之記\x